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专栏 > 轧钢技术 >

薄规格热轧产品轧制难点及应对措施

时间:2015-02-05 22:21 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 点击:

 首钢京唐公司建厂目标之一是“产品一流”,主打产品为高品质汽车板,特色产品为管线钢、压力容器钢和造船用钢。高强钢抗拉强度最高可达1200MPa,管线钢级别为X100;冷轧产品包括固溶型、析出型、烘烤硬化型、DP钢及TRIP钢等高强度钢,最高强度级别为780MPa;热镀锌产品最高强度级别为590MPa;彩色涂层产品最高强度级别为440MPa。随着热轧产品逐渐往“超强、超薄和超宽”方向发展,热轧的轧制稳定性承受前所未有的挑战,首钢京唐公司也不例外,为此,本报记者采访了京唐公司热轧部工程师杨孝鹤。

    记者:以某一产品为例,请简单介绍薄规格高强钢的轧制特点?
    杨孝鹤:京唐公司热轧部不断总结薄规格产品减薄的经验,为薄规格高强钢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保障。现以薄规格集装箱板SPA-H(厚度≤2.0mm)为例,介绍其轧制特点:
    (1)厚度≤2.0mm的集装箱板薄规格有订单,但中间过渡规格(2.9—2.0mm之间)的订单基本没有,因此,为了尽可能的降低非计划品,现在基本上是SS400或是冷轧基料SPHC作为过渡材,随之带来的问题是由于钢种、规格差异比较大,二级设定的精度以及调平值的不合适等,影响薄规格集装箱板轧制过程中的穿带稳定性、头部板形控制,影响集装箱板的减薄稳定性;
    (2)轧制薄规格集装箱板时,由于化学成分中有Cu元素,过程温降大,轧制振动比较厉害,尤其是F2—F4,随着温降的加剧,尾部振动非常明显,现场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震痕,不利于带钢尾部板型控制,严重时容易出现甩尾等现场事故,不利于轧制减薄。
    记者:薄规格热轧产品在轧制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?
    杨孝鹤:对于1.6mm集装箱板而言,由于其宽度的限制(基本上在1200—900mm左右),根据产线分工原则,将其安排至1580生产线进行轧制。产品轧制在减薄前应注意:
    工况确认:减薄前将不投入使用的机架间冷却水手阀关闭,并将飞剪冷却水、F1E冷却水水量适当调小,防止机架间漏水或水量过大,使带钢宽度方向温度不均、带钢温降过快造成精轧甩尾等事故;检查确认各工艺水嘴的堵塞、缺失、松动情况,板道有无异物,防止工作辊冷却不均造成带钢局部高点、异物压入等缺陷,甚至堆钢等事故的发生;及时更换刮水板,保证工作辊冷却水的封水效果,避免残留水直接浇到带钢表面上;在换辊时要做好F2—F7(SG)侧导板的标定工作。尽可能精确标定F2、F3SG开口度,使SG在上游机架起到良好的对中导向作用,以提供有利的穿带条件。
    合理配辊:F1—F4工作辊辊径依次减小,注意F4辊径不可过小,保证在720mm以上;F5—F7辊径依次增大,同样避免F5、F6使用625mm的下限辊径。此种配辊方式有利于二级模型负荷分配设定和人工修正。
    具体到轧制过程中还应注意:
    (1)轧制厚规格过渡材时要精神集中、精细调整,轧制到2.9mm规格的SPA-H时将水平值和带钢头尾状态保持相对稳定,为减薄1.9mm、1.6mm规格SPA-H提供有利条件;
    (2)在轧制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带钢的板形,发现双边浪和中浪时要及时干预,时刻注意弯辊、窜辊数值的变化,并保持相对稳定的轧制节奏,促使板形更快地自学习,为减薄做好铺垫;
    (3)轧制第一块1.9mm/1.6mm规格SPA-H时将穿带速度限制到10.0—10.8m/s左右,防止穿带速度过快、浪形较大造成头部飞起。并且取消头部自动厚度控制(AGC),避免头部厚度设定偏差大造成轧制状态不稳定;
    (4)在减薄过程中应将尾部减速率加大到0.3—0.6m/s/s,防止尾部抛钢速度过快发生甩尾。轧制稳定后可适当提高穿带速度到11m/s左右并适当减小尾部减速率,从而减少带钢的轧制时间、提高尾部温度,有利于轧制稳定;轧制薄规格时由于尾部温度低并且处于失张状态,应在抛钢前取消AGC,防止辊缝做压下调节造成甩尾;
    (5)轧制状态稳定时头尾尽量用一套水平值,抛尾时尽量保持尾部走中间。状态不好时可以让尾部偏向一侧,以便后续机架的预调整。
(来源:首钢)